第二百二十九章 摸柳-《混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还未请教公子贵姓呢?”

    “哦,我姓张,他姓崔!”

    “哦是张公子崔公子,来,一块吃点吧!”文俊热情地邀请道。

    “不了,我吃过了,你们吃,我想和你们聊会!”

    五人又开始吃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这位大哥,你刚才说的继续救火是个什么意思?”张宝儿向刘辰问道。

    刘辰还未来得及答话,常敬忠抢先说道:“张公子,你有所不知!文兄才思艳丽,工于小赋,从不用打草稿,一挥而就,做起文章来就把手在袖子里笼一笼,然后一咏一吟就成了,八韵为一赋,每次考试,押官韵作赋时,文兄不急不躁,叉手一吟便成一韵,八次叉手即可完成八韵,人又送外号‘文八叉’。文兄很喜欢助人,在考场每次都能帮助自己左右的考生,据说上次科考主考官专门严防于他,但他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。”

    张宝儿听罢,惊异地望着文俊。

    文俊叹了口气道:“若不是这帮狗官以貌取人,我何至如此呀!”

    张宝儿拍着文俊的肩头道:“是金子总会发光的,相信我,文大哥,你总会有出头的那一天!”

    这么些年来,第一次有人对自己说如此激励的话,文俊的眼睛有些湿润了,他朝张宝儿点点头道:“多谢张公子。”

    崔湜在一旁问道:“你们五位考的是明经还是进士?”

    刘辰嘴一撇,不屑道:“我们怎么会去考明经呢,当然考得是进士!”

    张宝儿小声问道:“崔大哥,这明经与进士有何区别吗?”

    听了崔湜的解释,张宝儿这才明白。原来,大唐的科举考试有很多门类,主要的是明经和进士两门。明经主要考的是贴经,就是把经典著作某一段的一部分文字用纸贴住,让考生回答原文的内容,考的是死记硬背。为了增加难度,主考官开始选择一些偏僻生冷的章句做为试题。但那些聪慧的人,往往不会去考明经,在他们看来明经太不入流,不足以显示安邦治国的才能。相对于明经而言,进士考试就难的多。进士考试要考三场,第一场考诗赋,第二场考贴经,第三场考策文。明经与进士这两种考试的难易对比,举人们有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”之说,意思是三十岁的人考中明经就已经是高龄考生了,而五十岁能考中进士还算是年青的。

    张宝儿这才明白自己原来只知道个大概,这科考中还有这么多道道。

    “既然进士这么难考,那你一定吃不了少苦吧!”张宝儿向杨乘亿问道。

    杨乘亿叹了口气道:“我这是第七次参加进士考试了,上次科考后的一场大病,几乎要了我的命,我在长安好不容易养好了病,这已经大半年过去了,索性索性就住在了长安继续苦读,等待这一次的科考。离家三年了,也不知家中如何了。”

    张宝儿有些同情这些举人了,他有些言不由衷道:“杨大哥吉人自有天象,家中一定安好的!”

    张宝儿心情有些沉重,他准备起身离开了:“各位大哥,你们吃过早饭还要温习功课,就不打搅了!”

    常敬忠对张宝儿颇有好感,他笑道:“不碍事,等会我们要结伴去龙首山!”

    “去龙首山干嘛?”

    “去摸柳?”

    “摸柳?”

    “据说,只要摸到了金丝柳,考场上就会笔力连绵,文思不绝,一举高中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这说法?”

    “当然了,这可是上次科考的探花郎说的,怎么会有错,这还是我们花了一两银子才买来了这个秘诀呢!”

    离开了天祥客栈,张宝儿忍不住问道:“崔大哥,摸柳就能高中,你信吗?”

    崔湜笑道““我当然不信,这肯定是蒯正鹏歪主意!”

    “蒯正鹏?”张宝儿奇怪地问道:“蒯正鹏是何许人?”

    “蒯正鹏便是刚才那些举子所说的上次科考的探花郎,说起这个蒯正鹏,里面还有些故事呢!”

    张宝儿来了兴致,赶忙道:“崔大哥,你给我讲讲!”

    蒯正鹏在上次的科考中了第三名,成了万人瞩目的探花郎。眼看这状元和榜眼两位同科都已经被吏部外放做官去了,排名在他身后的进士们也都纷纷走上了仕途,静等消息的蒯正鹏真有点坐不住了。他找到吏部尚书乔为仁一问,没想到那乔为仁一翻眼睛,不屑地说道:“目前没有空缺啊,你回去等着吧!”
    第(2/3)页